合肥市第十九中学

人气指数:91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18 05:05
网站介绍

合肥市第十九中学属于蓬勃发展型的中学学校,学校开始建设于公元一九七五年,从学校开办至今,已经走过了三四十年的历史了。学校坐落于206国道和四里河路交汇处的大杨镇,东临大房郢水库,南临董铺水库,西部和国家高科技林业园毗邻,1975年正式建校。学校前身为合肥17中、“五·七”中学和大杨附中。

学校办学规模:

建校时,只有6个班,300多名学生,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。

到2003年,学校已有18个班、1100多名学生,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,人口出生高峰已过,学校现有学生900名,不少外地户口也源源不断地来该校就读。

合肥市第十九中学师资:

建校初期,该校只有30位教师,公办教师只有10人,民师、代课教师30人,初中、高中、中专学历,教师队伍已达61人,高级教师5人,中级21人,本科学历接近80%,就是这些教师,他们爱岗敬业、热爱教育、热爱学生、扎根农村,在苦难的情况下,艰苦创业、努力奋斗、默默奉献、辛勤教学,为该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他们带领学生修泥桌泥凳,拾砖修路。他们白天占在三尺讲台上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晚上住在漏屋内,他们拿着25~48元的薪水,吃着食堂里几毛钱的饭菜,尽管条件艰苦,但他们很乐观,对献身农村教育无怨无悔。30多年来,一日复一日,青春消逝,但他们和以后分来的教师们一道培养出上万名合格的初中生,近千名高中生,培养出像范成发同学那样的博士、硕士生10多位,大学生不计其数。

在1985~1989年,考上中专生100多人,当时,考上中专就是 “铁饭碗”,平均每门功课要达到90分以上,相当于一中分数线,多一年犒赏32人。那时,考上中专是大喜事,不少家长请老师和亲朋好友吃饭。有人说:“19中老师一个月不要买饭菜票了”,请吃饭是不需要的,但这句话是对该校教学质量的实实在在的赞誉。这些年,在校生巩固率达97%以上,升学率在 86%以上,考上省级示范学校的已有近百人。

另外,该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,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,有5人考上了研究生,有20多人通过进修、自学获得本科文凭,还涌现出全国教师、全国体育先进个人、省模范教师、市、区级教师、教育工作者近20人。教师学历的提高、敬业精神的增强,为该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后劲。

学校教学设施:

校园面积扩大

在建校初期,学校占地为20多亩,1998年征地7亩多,扩展到34亩。区划后,庐阳区教育局关注该校的发展,拟将学校西边近20亩地征为教育用地,届时,学校将占地50余亩,如果办高中,土地也绰绰有余了。

建筑面积增加

建校初期,学校只有几排旧平房和茅草屋,1983年,为解决教师住宿,将茅草屋拆除并建18间砖墙瓦屋,1986年,翻新现存的两排平房,1993年,联合国援外计划署援助25万人民币,区政府投资70多万元,建起了一幢4层 1700多平米的教学楼,建了水泥路、传达室和水冲式厕所,1998年,区教育局拨款97万元,建起了一幢6层的教工宿舍楼,2000年,又建起了一幢4 层1600多平米的综合楼,至此,校舍建筑总面积由建校时1700多平米,增加到6000多平米。

学校从“开放”到封闭

建校时,学校无围墙,全面开放,许岗、柳叶大郢、冯小郢和大杨店村民上街从教室门口走,操场是牧场,群众在操场上放猪、放牛、放鹅又放羊,操场南边粪窖一个接一个,严重影响教学秩序。为此,学校下决心建围墙,为了搞好和当地群众的关系,1988年,学校和当时的大队干部协商,草拟了一份协议,需学校出资3000元才给建围墙。学校无钱,信用社不给贷款,,东挪西借将款凑齐,1989年,建起了围墙和大门,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了,学校也安全了。经过多年有计划的植树、植草种花,学校基本上达到了绿化、美化、静化、净化,环境更加优美,更加有利于师生工作、学习、生活。我们坚信:在庐阳区教育局的领导下,学校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!

合肥市第十九中学特色教学:

合肥19中认真研究和制定了发展规划,确定了走“内涵发展、特色兴校、质量强校”之路,制定了5大工程,即组织建设工程、有效管理工程、名师培养工程、特色兴校工程和爱心传递工程。组织建设工程就是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,通过党、团一条线,构建先进的思想文化,强化师德建设,营造一种文明健康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;通过班子建设、教师队伍的建设,打造出一支凝聚力强、战斗力强的师资队伍。有效管理工程就是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,让学校有序地步入制度化、科学化、人性化、现代化的有效发展轨道。名师培养工程以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为中心,建设一支人员精干、结构优化、素质优良、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,培养一批名师,让学校可持续、跨越式发展。

特色兴校工程是以坚持质量立校,科研强校为工作思路,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,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、特长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和科研体系,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手段。爱心传递工程是在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引导下,以创建“人文校园”、“和谐校园”为目标,围绕“让真爱常驻校园”这一主题,营造富涵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,传承学校校园文化,逐步构建具有19中特色的管理文化、环境文化和19中人的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等,厚实学校的文化底蕴,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,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,全方位传递党和政府对大杨人民的爱心。学校提出了“面向全体、全面发展、基本合格、部分、少数拔尖”的人才培养目标。

该校是初级中学,实施义务教育是学校的使命,坚持全面发展是学校的责任。30多年来,学校坚持贯彻教育方针不动摇,全面落实国家教学计划,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,均衡分配教师和学生,按照教育规律办学,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,培养面向社会、适应社会发展的初中毕业生,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,不断总结提高,根据国家对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,结合学校情况制订了具体办学思想、办学目标,制订了创建特色学校规划。

学校教学成绩:

30多年来,学校在上级正确领导下,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,学校被评为“四五”普法竞赛国家和省级组织奖、市文明学校、安全文明校园、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、德育、体育、财会工作先进单位、绿色学校、青少年维权岗、区红旗党支部、基层党支部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、先进工会等殊荣。

通过以上的介绍,想必你们对19中有了初步认识,希望你们进入19中后,能够牢记19中校史,发扬19中艰苦创业、积极进取、敢于竞争的优良传统和精神,能够转变角色,尊重老师,友爱同学,严守校纪校规,在老师帮助下,不断养成勤于学习、善于钻研、乐于思考、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,不畏困难,敢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,从小立志成才,将来成为国家栋梁,为 19中争光,做到“今天我以19中为荣,将来19中以我为荣”,俗话说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“,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”,同学们,为了明天,努力吧!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合肥市第十九中学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